欢迎访问CGTW制播分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人物
王立嵩:煤矸石中藏宝玉——垂棘璧
发布时间:2019-01-03 来源:CCTV我爱你中华

   CCTV我爱你中华讯(吴燕 裴永军 郭威)千里太行巍巍,三晋名士风流;美玉垂棘现世,烽烟不见诸侯。12月28日,CCTV我爱你中华走进山西长治,聆听长治市上党区政协委员、北京鑫平书画院黎都分院院长王立嵩讲述春秋时期“垂棘璧”在上党大地惊艳现世的故事,揭开那段承载历史美玉的神秘面纱。


1546482848877695.jpg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近些年来,随着收藏热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美玉的人是越来越多,随之而发现各种文玩的新种类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以星月、金刚、凤眼为首的各类菩提子,还有蜜蜡、南红、绿松石等玉石类,也有炒得沸沸扬扬的崖柏、黄龙玉等,占据着收藏圈的主导地位,风头俨然盖过了传统的翡翠、珍珠、和田玉等等。

 而今,在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挖掘出了曾经的传世之宝——垂棘之璧(煤中琥珀)。垂棘璧是煤炭的伴生物。煤的形成原因是远古森林树木被埋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地质变化后存在的。几千万几亿年前的植物与动物的尸体埋藏于地底下,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组成很多物质,这些物质再被混合,成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煤和油气是动物和植物形成的,其中储存的能量都是亿万年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中的能量就是来自亿万年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蓄的太阳能。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1546482848546929.jpg


1546482848587722.jpg


 王立嵩介绍说,一个偶然的过程中,他在山西长治境内发现了一些透明、半透明的类玉石料。颜色由浅及深,或偏黄或酒红色,尤其是在光照下,散发着神秘的光泽。他和合作伙伴焦波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收集了一些标本,拿到国家地质检测中心和山东青岛科标化工分析检测有限公司(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权威部门),经C14方法检测得出结论:是一种产生于3万年前的有机树脂类宝石。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又亲自跑山西省煤炭资源厅、山西省博物馆,以及各地方的珠宝市场,最后确定其质为山西煤珀——深埋于历史尘埃之中的古玉“垂棘壁”。这一发现引起了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的极大关注,在多个场合极力推广这一承载三晋大地古文明的美玉。

 “垂棘璧”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美玉,比楚国的和氏璧还要早,堪称中国第一美玉。“垂棘璧”在《左传》、《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屡屡出现。《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称霸,曾带着“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块美玉,一匹良马,灭了虞、虢两个诸侯国,自此演变出“假道伐虢”的成语,并成为孙子兵法的第二十四计。成语“唇亡齿寒”也因“垂棘之璧”这一珍宝而起,垂棘璧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

 晋献公曾靠“垂棘璧”消灭了虞国和虢国,奠定了今天三晋大地的基本轮廓。文献中多有提及。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说,“垂棘,地名。”沈钦韩在《地名补注》认为“垂棘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郭生在《文明寻踪》中提到“晋国与诸侯在上党(今长治)的会盟”时说,“另一次是公元前586年,八月郑悼公与晋卿赵同盟于晋地垂棘(今长治潞州区北)”,也注明垂棘在潞洲。在春秋时期能够将玉石精雕成“垂棘之璧”的高级玉匠,恐怕只有潞洲境内的潞子国才有。因为潞子国是晋国疆域内最强大的子爵国。“垂棘璧”面世两万多年来,人们只知其名,未睹其物,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我国地质学泰斗章鸿钊在其名著《石雅》一书中提到,古籍典册之中“其名之仅存者,有如、砥厄、结绿、悬黎、垂棘之伦。令人遗憾的是,章老对上述诸宝也未加以详细论述。今人虽苦心研究,但终因资料不足,无从着手,无法破译。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重要作用。“垂棘璧”与和氏璧、随侯珠都是民族瑰宝,价值连城,虽然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但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

 华服章美,君子如玉。“垂棘之璧”以其新的名字——山西煤珀,通过加工制作出的煤珀饰品,以其特有的颜色,光泽将会成为珠宝届的新贵。我们期待着,煤珀珠宝——这一承载中华文明的蒙尘美玉重新绽放新的生命,熠熠生辉。


1546482848182101.jpg


154648284882786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