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语出《尚书·说命中》。而《左传》亦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可以说,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至于明代,“知行合一”成为陆王心学的重要哲学观念。而在当代,“知行合一”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交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实践观的新理论成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知行合一”揭示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习主席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认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并提出“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为了寻找王阳明这一理论的真谛,我于今年9月26日,在贵州讲课完成任务后,前往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参观了阳明洞、何陋轩和王阳明纪念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深深地感到生活在条件这么好的新时代,应该更好地在本职工作中,在财富传承文化发展中,按照习主席关于“知行合一”新理论的指引在工作中一以贯之。
习主席“知行合一”新思想让我在本职工作中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从事财富传承文化发展服务的工作者,在以法律为根本,以解人们后顾之忧为目的的工作中,我认识到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两部分内容不分伯仲,如理论和实践一样均不可偏重于一方。应该将“知行合一”贯穿于实践工作的始终,真正做到 “不忘初心”。
习主席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无论是精神财富传承中的“幸福留言”和“家风传承”服务,还是物质财富传承中的信托服务和遗嘱服务,我们都秉承习主席“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要求和“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总体要求。
在明代,王阳明经历了常人无法得到的荣耀和无法承受的磨难,遭受一次次打击后,“龙场悟道”终得“心即理”“四句教”等心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王阳明非常重视财富传承和家庭建设,他指出“弃绝人伦,不可以家国天下”,反对因为政治仕途或个人修行等任何原因而导致家庭离弃。王阳明还指出,心即是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从心出发。研究财富传承,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与财富有关的一切人的思想和关系,客观看待人心和人性,特别是要建立“不要在利益面前考验人性”的科学观念,认识到最大的风险是没有看到风险,理性对财富传承进行提前安排。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从未否定加强教育培育善根的作用,但他也认为致良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知行合一,特别是良知指的是“知是知非”,而不是一味地片面地肯定好的一面,也要认识到不好的一面。不过,连王阳明这样具有良好家风家教的家庭,在其去世后,就爵位的继承问题,由于兄弟妯娌之间的人心变化,最终演变成为子孙绵延上百年的继承纠纷,一直打到崇祯年间,这一幕足以让我们警醒。
王阳明还说,知为行之始。我个人认为财富传承文化同样需要从“知”开始,许多人以为自己通过摸索和琢磨,或者朋友之间互相模仿,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忽视了对财富传承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从而导致交了很多学费。比方说,有一对年迈的父母,虽然身家不菲,但由于自己唯一的儿子是智力残疾,很担心儿子将来的生活,于是这二十年来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白白折腾了耗资上千万元的安排,至今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可以说,这对父母是只注意了行的实践,却忽视了知,缺乏对专业的敬畏。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同时认为:知为行之成。知而不行,是为未知。在我看来,在财富传承方面,很多人是学习了西方的知识,就生搬硬套到中国的实际中来。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实践。再比如说,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往往一起判例就可以确立一个法律原则,而中国属于成文法国家,判例仅仅起到参考作用,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对中国在财富传承领域的法律发展和进步视而不见,特别是一些海外信托的从业人员,不能客观看待离岸资产规划和境内资产规划的互补性,诋毁和贬低中国的法律环境,劝说客户盲目地一味地甚至赶时髦地采取离岸信托架构进行全财富规划。
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也与西方不同,不能脱离环境而讲技术。知行合一就是提醒我们认识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孝道,对财富传承不仅仅要进行技术安排,更要引导家风家教,片面地只强调技术,或只强调家风教育,都是错误的。
习主席有关“知行合一”理论新思想,再一次明确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和新关系。为财富传承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传承目的和意义,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
财富传承文化发展工作中如何做到落实习主席“好家风”的传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中的成果保护与共享,知行合一,是这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抓手和法宝。(文/陈凯 责任编辑/杜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