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问题一直是牵动舆论场敏感神经的热点话题。即使在“符合条件的京籍无房家庭子女可跨区租房入学”新规发布后,有关学区房问题的热议也从未减弱。据报道,新规虽然让学区房的炒卖热度有所下降,但租“学位房”的热度大增,与之相关的,便是优质地段房租的飞速上涨,甚至标价到数十万也“一房难求”。
想必多数北漂青年都会遭遇购房压力,对多数人而言,在北京市区能拥有独立产权的住宅已不是容易的事,而在优质地段购买学区房更是难上加难。所谓优质地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外,也包括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以北京城区为例,西城、东城和海淀区的教育资源之雄厚,在全国都有名。所以,在过去“购房—学区”相关模式的时候,购买优质地段的学区房几乎是唯一办法。虽然现在供需结构变成了“租房—学区”模式,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改变,不合理乃至夸张的竞争关系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有市民表示:“海淀的学区房我是买不起。但现在租房可以的话,我算过了,就算交个50万的占位费,再加上6年的租金,也只用100万左右。如果能租到一个不错的学区,很划算”。能说出这样话来的人还是有些“底气”的,但对更多漂泊在京城的外省青年来说,“50万占位费”“只用100万左右”这样的说辞也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他们面对的困境可能有更多制度性限制。
不可否认,不少能有资本在优质地段拥有好学区的人,主要凭借的还是“置换”的方式。所谓“置换”,就是用偏远地段的低价房产来换取优质地段的资源。比如,卖掉北京郊区的一套住宅,来支付优质学区的租房费用。虽然这听起来颇为荒诞,但对大量渴望给孩子一个优质教育环境的家长来说,这可能是最现实也是最残酷的选择。
从现实上讲,不断涌入的“新北京人”,优质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准也存在不小的差异,这就让家长们只能在少数优质资源上想法子,哪怕砸锅卖铁,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困境的背后,依然是那个难解的老问题:稀少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庞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这背后有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要化解这个矛盾,绝不是动动嘴皮子、讲一些好听的话就能解决的。这需要经过充分而扎实的调研和探索,可能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才能逐渐化解难题。(特约评论员 黄帅)